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为中船重工这位老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让座”的图片,温暖着十六万中船重工人。
11月18日,黄老五点四十五就起床了。
虽然见过大风大浪,经历过很多“大场面”,但2017年11月17日这一天,无疑是这位93岁的老人这一生最激动的一天!人民大会堂里习总书记与他握手的那一刻,无疑是他这一生最激动的一刻!
上午10点,登上从北京回武汉的飞机前,黄老接受了中船重工报社独家专访。说到当时习总书记请他坐到身边的情景时,黄老表示,没有想到,非常温暖,非常感动 ,非常激动。
“我真没想到习总书书记会请我坐到他身边,而且还把凳子给我拉过来,叫我坐下来。’’黄院士说,“那一瞬间,我有点懵了,激动得一时也不晓得要讲什么话。”
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很多中船重工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到了。
很多媒体也第一时间详述了当时的细节:看到黄旭华院士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总书记握住他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他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在总书记身边坐下。
黄老说,座位排在习总书记正后面,已经感觉很荣幸了,没想到习总书记握着自己的手,让坐到他身边。
“习总书记跟我握了两次手。”讲这话时,黄老似仍沉浸在当时的热烈气氛中,“第一次,总书记正要跟我说话的,但伸出来的手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想跟总书记握手,所以没说成。第二次,总书记把我请下来,让坐在他旁边,我是要推辞的,但总书记一手搬开自己的凳子,让我来到第一排,而且还把凳子给我拉过来,搀扶着我慢慢坐下去。”回忆当时情景,黄老激动而幸福。
“总书记很平易近人。”黄老说,坐在总书记身边,总书记亲切地问他多大年纪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当听说黄老是中船重工集团搞核潜艇的,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真不容易!”还叮嘱黄老一定要保重身体。
“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员,尊重老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值得敬佩和学习。”总书记对黄老如此关心和尊重,令黄老十分感动。
黄老说,我们从事的工作,总书记是熟悉的,到现场视察过的。中船重工集团很多单位、重大项目总书记都亲自视察过、作出过指示批示。
“总书记的关怀,是对全体军工人的关怀,是对全体中船重工人的厚爱,这份厚爱将温暖我、激励我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奋斗一生。”
会见结束,黄老将自豪带上了表彰大会。他登台发言:“今天站在这领奖台的是我一个人,但我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核潜艇研制团队,属于和我一起并肩战斗、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核潜艇研制事业的默默无闻的战友们!”
黄旭华动情地说:“虽然我年事已高,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相关资料:“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6年3月生,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股票)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1945年7月,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自1958年进入核潜艇研制团队,到1987年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30年间隐姓埋名。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一时轰动全国。黄旭华把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文章中只提到“黄总设计师”,没有名字。但文中“他的妻子李世英”这句话让母亲坚定地相信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她的三儿子。读着读着,母亲嘴唇哆嗦起来,她没想到,30年人间蒸发、被弟弟妹妹谴责“不要家”的“不孝之子”,竟在为国家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994年,因其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2017年5月,黄旭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7年11月,黄旭华当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至今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
前不久,老人还刚刚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尽管如今收获了诸多荣誉,但在黄旭华的一生中,有长达30年的时光一直都是隐姓埋名,默默奋斗,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
经历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旭华,面对当时落后贫穷的祖国,立下志愿,要科技救国。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后,他就开启了与潜艇一生的缘分。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这种新武器的巨大能量,一度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4年后,我国也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究。
研究开始不久,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毛主席说出了让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为了这句嘱托,黄旭华全情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当中。在当时,黄旭华和同事们,连核潜艇的样子都没有见过,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外型是水滴型,美国在研制中谨慎地选择了三步走,先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普通线型,再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都成功后,才结合研制成水滴型核潜艇。
而黄旭华认为时间紧迫,在与同事商定后,毅然决定将三步并作一步,直接瞄准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方案。
“当时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就开始干了。”黄旭华回忆说。他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为保证计算准确,科研人员分为几组分别计算,结果不同就重来,直到得出一致数据。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黄旭华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黄旭华喜出望外。掀开玩具窗户,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和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画出的图纸基本一样。“我们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发现跟我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大家高兴坏了!”
只用了十年,黄旭华和同事们就成功了。1970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091型攻击核潜艇下水,4年后的建军节,它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服役。至此,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01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