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文伟谈大学合作:让科学回归科学 拒绝太多地域和政治属性


3月27日下午消息(蒋均牧)“专利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要变成商业成果对社会才有价值,所以工业界和大学的合作是双向的,而且是双赢的。”华为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3月22日在接受《金融时报》和英国体育媒体Wonkhe的采访时表示,华为与大学的合作,尤其是资助大学的基础技术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会持续进行并不断地加大。据透露,目前其与大学的合作经费每年超过3亿美元以上。

他指出,华为创新1.0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创新,而创新2.0是创新领航,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基础技术的创新,大学是理论和基础技术创新重要贡献者。同时,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是双向的,并不是工业界单方面从高校获取的过程,而是双向的能量交换和增益过程;工业界的参加帮助高校加快研究成果的商业落地。而教授们可以了解工业界的挑战和真实场景、需求,对研究方向也是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介绍,华为与大学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为Funding money和Gift money的方式,华为不需要任何权益,资助教授的创新。最终成果,可能是教授发表文章或者对未来的研究探索。其二为华为和大学教授双方对感兴趣创新技术共同进行研究,事前明确IPR的权益分配。

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及阻挠,徐文伟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不应该有太多的地域属性和政治属性。他引述哈佛大学校长的公开发言说:“伟大的大学坚持追求真理的勇气、开放性的思想和行动。作为大学,要真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唯一的方法就是践行和维护那些超越国界的学术价值。”

他还表示,华为在美国大学70-80%的经费是Gift money和Funding money,资助教授、专家从事基础性的研究和创新,华为对此没有任何的权益诉求。

以下为采访实录:

徐文伟:非常欢迎两位来公司了解华为和大学的合作。华为过去的创新主要是围绕客户需求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也就是帮助客户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增强竞争力,帮助客户实现商业成功,我们称为创新1.0。我们在欧洲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1.0的有几个案例:第一,2006年在欧洲运营商vodafone,采用创新的分布式基站,帮助客户降低TCO30%以上,同时网络性能指标有极大的提升。第二,2007年,与欧洲运营商Telefonica 德国合作,开发了全世界第一个SingleRAN无线基站,把原来是分离的2G、3G、以及后来的4G的基站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设备。通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还可以同时支持5G、4G、3G、2G。这个阶段的创新主要是基于客户的需求进行解决方案创新和产品创新。

现在华为进入了创新2.0时代。我们认为,当前ICT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关键的理论创新方面没有新的重大的突破。现在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把几十年前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变成技术实践。比如说,香农定律是70年前,1948年发表的,现在几乎已经达到了香农定律的极限,CDMA是演员海蒂拉玛1941年发明的。如果没有新的理论创新和基础技术的创新,ICT产业发展就会遇到瓶颈。摩尔定律驱动了ICT的发展,以前每年性能指标提升1.5倍,现在只能达到1.1倍了,摩尔定律下一步怎么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ICT发展中的瓶颈。

所以,面临着理论创新和基础技术创新的瓶颈,大学是理论创新主力。从目前产业的情况来说,基础理论进行创新由大学承担,工程和技术的创新是大学和企业共同承担,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创新由企业承担,企业提供设备给运营商,运营商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理论创新的成功最终服务于消费者,使消费者受益。企业从中获得盈利,而这些盈利又回馈给大学,进一步支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创新。

华为公司和大学的合作从原来的创新1.0进入到2.0,现在更多地支持大学基础技术、基础理论的创新。我们向大学提供了大量的Gift money和Funding money支持这些研究,华为公司不需要回报。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照亮了世界、照亮了行业,同时也照亮了华为前进的方向。通过这些研究,他们告诉世界哪些路径是成功了,哪些路径是失败的。当然,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失败一说,只能说这条路径走不通,再找另外一条路径,确认走不通的路径也是科研成果。

很多大学与华为有很好的合作,他们是非常了解华为、信任华为和支持华为的,因为合作对双方是互惠的,对彼此都有价值。并不是工业界单向从大学获得技术,实际上是双方能量交换和增益过程。工业界能为大学提供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商业挑战、技术挑战以及真实的场景,也给大学研究提供方向性的建议,尤其是工业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和方向。通常高校的理论创新研究成果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够真正商用,而工业界的贡献是能够帮助高校加快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专利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要变成商业成果对社会才有价值,所以工业界和大学的合作是双向的,而且是双赢的。华为公司和大学的合作,尤其是资助大学的基础技术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会持续进行并不断地加大。

1、记者:刚才解释从1.0到2.0,这个故事当中投资规模也扩张了吗?可以讲一下投资,美国、英国现在规模是多少?有一个数据来自美国政府机关,2012到2018年期间华为在大学投了1060万美元。这个规模在英国也是类似的吗还是?

徐文伟:华为研发投入是非常大的,每年保持在收入15%左右。在研发投入中有20%甚至30%投入到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当前ICT产业的理论基础都是几十年前产生的,这些年来主要还是工程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一定要有新的理论创新,才能使得ICT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非常尊重历史上在前沿技术、基础技术投入研究的这些公司,尊重他们对人类和产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华为作为全球最大的ICT通信企业,和全球其他公司一样,有责任和义务在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领域,资助大学探索未来,对行业和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在大学的投资和Gift Funding每年都会增加。

我们不清楚美国政府统计的这个数据情况,但是我们在美国大学70-80%的经费是Gift money和Funding money,资助教授、专家从事基础性的研究和创新,华为对此没有任何的权益诉求。

记者:总体的数据现在还没有?

徐文伟:有的,大学的合作经费每年超过3亿美金以上,而且每年都将快速地增长。

2、记者:华为和大学合作期间,您所知道的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是什么?

徐文伟:有很多合作创新案例。如2018年11月宣布的,华为每年投资500万镑,五年2500万镑,华为、英国电信和剑桥大学三方一起,对未来通信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合作。剑桥大学领先的研究创新能力,加上运营商英国电信对未来网络发展真实的需求和场景,以及华为的行业的经验和洞察以及工程实现能力,这样的三方合作,不仅保障了剑桥大学和BT在未来通信领域中的持续领先,同时英国的消费者获得了更好的服务,对整个通信行业发展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5G与英国萨里大学的合作,使得萨里大学不仅仅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校园里体验5G创新的大学,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双赢的产学合作,确保了萨里大学以及英国在5G的研究领域,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华为和萨里大学一起发起了5GIC联盟,项目初始阶段华为提供了500万镑的资金支持。现在5GIC联盟有二十多家伙伴,吸引了7000多万镑的资金投入到萨里大学5G研究项目中。现在我们与萨里大学正在探讨下一代先进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合作。

3、记者:最近有一系列大学,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开始停止和华为的合作,虽然也说在之前合作中没有任何的问题和困难。一部分也是来自美国政府的压力,想知道您对这个趋势有什么看法?

徐文伟:大学和工业界的合作是双向的,并不是工业界单方面从高校获得技术,通过和工业界的合作,工业界给大学带来非常多的研究方向以及真实的应用场景和工业界的挑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入,帮助大学教授提供研究提供方向。

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不应该有太多的地域属性和政治属性。前两天哈佛大学校长的公开发言中提到:“伟大的大学坚持追求真理的勇气、开放性的思想和行动。作为大学,要真正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唯一的方法就是践行和维护那些超越国界的学术价值。”

很多负责科研的大学校长都表示,通过和工业界的合作,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的研究成果更快地商业化产生价值、对人类有贡献之外,更多地同时工业界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好的研究方向以及真实的业务场景。

华为与大学的合作,尤其是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不仅不会停止,还会持续加大投入。我相信所有与华为合作的大学都体会到了华为的真诚、华为的开放以及华为的贡献。

4、记者关于研究和创新这一块,您觉得大学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和人才管道呢?

徐文伟:大学最主要的价值是对理论创新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探索,而且大学需要多路径、多种研究方式共存。很多研究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产生商业化的价值,但是对人类的未来非常重要。就如刚才提到的,当前通信中所使用的很多技术,在五六十年前都已经有理论创新了,现在依然是在使用这些理论。

现在面临着需要突破理论创新的瓶颈,华为公司和大学的合作以及提供的Funding money、Gift money,将投入到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理论创新和基础技术创新上。在资助基础理论研究的领域,华为不要成果,不要署名权,也不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加入华为,我们完全是开放的,双向选择。同时华为也帮助了学生更多地了解工业界。

华为在全球推行未来种子计划。英国学校每年会选50位学生,华为与他们交流通信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通信和ICT行业。

5、记者:您刚才提到华为开放不需要成果、不需要专利。这些专利是非常重要的保护发明者的利益,想了解一下平时跟大学合作时在专利上有什么样的要求,有不同的分类吗?在爱丁堡大学看到一位叫樊文飞的教授,有些发明专利给华为,这是是种模型?华为有不同的模型。

徐文伟:华为和大学合作有几种模式:

第一,Funding money和Gift money的方式,华为不需要任何权益,资助教授的创新。最终成果,可能是教授发表文章或者对未来的研究探索。

第二,华为和大学教授双方对感兴趣创新技术共同进行研究,事前明确IPR的权益分配。很多大学主管科研的校长说过:大学创造的专利,最终是要通过商业化贡献社会产生价值,这些专利才有价值,专利本身不产生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华为和大学一起把专利和技术商业化,转换成为社会产生价值。

比如说4G或5G,工业界的专利、大学的专利,还有其他组织的专利,一起把世界上最好的技术综合起来形成4G或者5G标准,是全球工业界、产业界、大学、标准组织共同合作的成果。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公布数据,华为去年申请了5405项专利,华为与产业界共同合作,形成标准才能发挥专利的价值,产业化后才能有贡献,才能产生价值贡献社会。

6、记者:这5000多项专利一些来自大学或者?

徐文伟:华为申请的这些专利,主要是我们自己研究成果进行专利申请。

7、记者:和大学的合作有没有限制对于民用或者军用的技术?

徐文伟:华为公司是一个商业化的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民用产品。所有的研究包括和大学的研究都聚焦在商业用途的民用产品。

8、记者:我对华为未来在英国,包括英国大学的投资很感兴趣,接下来几年华为的投资会增加吗?

徐文伟:一定会增加的,会进一步加大在英国的研究投入,包括基础技术和研究投入。比如说2015年开始资助曼彻斯大学进行石墨烯的研究,就是长远的基础技术研究。虽然是长期的基础技术研究,但我们推动了石墨烯的产业化方向,石墨烯的散热技术就用在华为最新的mate 20手机,由于散热效果好,CPU速度不仅不会降低,而且性能非常高,这就是石墨烯的应用场景之一。华为推动了石墨烯基础技术研究,在散热应用领域的产业研究和投资方向。

在华为对未来的情景假设中,我们认为未来社会一定是一个智能社会,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是三个特征。所以,我们和大学合作的创新方向:

第一,愿景驱动,假设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

第二,把工业界实际的挑战,成为大学研究创新中的重要方向。

第三,华为ICT领域对行业深刻地理解也给大学创新研究方向的选择提供非常重要的输入。

我们和英国大学合作也是基于愿景驱动的。假设未来是一个智能世界,是全无线的世界和全光的世界。假设未来是一个全光世界,现在计算是数字计算,会不会从模拟到数字又回到模拟呢?所以我们现在大力投资光计算,也会资助英国大学进行光计算的研究。光计算的好处是提供了巨大的带宽的同时,极低的功耗,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华为将对光计算研究感兴趣的大学进行投资,当然什么时候出成果我们也不知道,也许十年,二十年,也许不能实现。但是在光这个领域探索未来世界的基础设施和未来发展方向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任总说过:“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我们对未来的假设是智能的世界,是全无线的世界和全光的世界。虽然不能说假设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希望和大学的专家教授共同探索未来的世界。

9、记者:对于那些已经停止合作的大学想了解一下他们做出决定之前跟华为沟通了没有?华为目前的策略是放弃那些大学探索新的合作还是跟之前大学还在沟通在说服他们?

徐文伟:这个信息不完全准确。不能说是停止合作,有一些pending状态(暂缓状态),现在受到了一些干扰。虽然大学和华为合作是双赢合作,但在这些干扰下,有些大学有暂缓的情况。与华为合作的大学,都认为华为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非常开放、尊敬的合作伙伴。

我相信华为和大学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大并加强。高校和工业界合作一定是双向、双赢的,并不是单向的,大学从和工业界的合作中明显体会到他们的价值和贡献。




香港昆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地铁,高速公路隧道,石油化工,冶金核电,海工造船。桥梁矿山等行业内部应急专用通讯系统,风景区,机场游客求助管理系统,市政SOS,110,119报警系统。特种工业IP电话机,SOS 电话机,IP调度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防爆电话机、消防电话机昆仑KNZD-65, 昆仑KNSP-01,昆仑KNSP-22等等。

有主机呼叫系统:KNPA-7石油化工作业区电话广播视屏远程控制系统。

KNPA5无主机呼叫系统:无主机呼叫系统核电、陆上、海上平台应用等等。

解决方案:地铁、高铁、核电、石油化工等解决方案

昆仑科技综合管廊通信系统解决方案昆仑科技综合管廊管道通信系统解决方案

详细的产品信息敬请关注公司官网:http://www.koontech.com/cn/Index.htm